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地方各级自然保护区。 “其中在国内外有典型意义、在科学上有重大国际影响或者有特殊科学研究价值的自然保护区,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由自然保护区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评审后,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协调并提出审批建议,报国务院批准。”
自然保护区又称自然禁伐禁猎区、自然保护地等。自然保护区多是珍稀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区,候鸟繁殖、越冬或迁徙的停歇地,以及风光绮丽的天然风景区,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质剖面、化石产地或冰川遗迹、岩溶、瀑布、温泉、火山口以及陨石的所在地等。保护区以保护为主,在不影响保护的前提下,把科学研究、教育、生产和旅游等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它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都得到充分展示。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在于:
1)保留天然本底资源,是今后在利用、改造自然中应循的途径,为人们提供评价标准以及预计人类活动将会引起的后果;
2)物种贮备库,是拯救濒危生物物种的庇护所;
3)科研、教育基地,它是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自然过程、各种生物的生态和生物学特性的重要基地,也是教育实验的场所;
4)保留自然界的天然美景,它是人类健康、灵感和创作的源泉。自然保护区对促进国家的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科技文化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自然保护区内部大多划分成核心区、缓冲区和外围区3个部分。核心区是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核心区内严禁一切干扰,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
缓冲区是指环绕核心区的周围地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
外围区,即实验区,位于缓冲区周围,是一个多用途的地区。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还包括有一定范围的生产活动,还可有少量居民点和旅游设施。